2025年,我國將“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”。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,作為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兩大重要支柱,財政政策較以往將“更加積極”,保持政策的連續性、釋放政策加碼決心;貨幣政策將轉向“適度寬松”,繼續堅持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。
財政赤字率是最重要的宏觀政策變量之一,新的一年,財政赤字率的提高將帶來更大的財政加杠桿效應,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和基層兜底力度。考慮到2023年納入1萬億元增發國債后,當年財政赤字率最終達到3.8%,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,2025年財政赤字率有望達到4.0%左右。
特別國債被視作“特別之時”的“特別之策”,不計入財政赤字,保障了財政的可持續性。新的一年,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將更大程度支持“兩重”“兩新”工作,還將為國有大行注入資本金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、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認為,預計中央政府可能額外發行2萬億至3萬億元特別國債,用于傳統基建與以及民生領域。
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。新的一年,專項債券將繼續發揮政府投資“四兩撥千斤”的撬動作用,資金投向領域繼續擴圍,支持回收閑置存量土地,支持保障性住房項目。若在2024年3.9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基礎上繼續增加規模,明年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規模或值得期待。
從“穩健”轉向“適度寬松”,貨幣政策取向的調整更體現宏觀調控思路的適應性轉變。
寬松的貨幣政策通常指向降低利率、放松信貸、增加貨幣供給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則依然強調政策的靈活性和審慎性。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所所長田立輝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,“適度”旨在平衡經濟增長和風險控制。
“珍貴的政策工具應在關鍵階段使用。”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證券時報記者說,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、市場預期偏弱的階段,提振市場的信心;在政府債券加快發行的階段,支持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見效,打好政策“組合拳”。
打好政策“組合拳”,既要求發揮政策合力、提高政策效能,又強調防止政策錯位,避免形成“合成謬誤”。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繼續要求,“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”。這意味著各部門在新的一年需要進一步明確政策評估范圍、完善政策評估流程,科學精準評估包括非經濟性政策在內的政策影響。